Breadcrumb Home / University NewsCenter / 新华网专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梅彦昌: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打造未来大学 新华网专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梅彦昌: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打造未来大学 Apr 08,2025 近日,新华网专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理事长梅彦昌教授,聚焦国际教育、科研创新与大学战略发展,围绕教育理念、学校发展、创新教育、科研成功与国际化发展等话题与嘉宾深入对话,以下为采访实录。 主持人:梅校长,感谢您接受新华网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港城大推出了“知识产权交易平台”(IP Trading Platform),希望推动香港科技创新生态的发展。请问这一平台如何促进专利转化?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落地方面有哪些成功案例? 梅彦昌:我们打造这个平台的初衷是为了连接国际资源与中国市场。许多海外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充满兴趣,但他们对本地环境不够熟悉,甚至有疑虑。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可以让他们无需直接进入中国,就能与国内投资者对接合作。比如,在港城大旗舰创新创业计划“HK Tech 300”计划下,我们已创造出许多深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利用港城大的专利和技术,与行业伙伴展开合作,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与此同时,在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中,港城大共有五个科研项目获拨款资助,涵盖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大数据、能源及环境等关键领域,进一步推动科研与产业的融合。这些举措不仅展现了我们在知识产权转化和产学研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也为大湾区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政府、产业和学术界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主持人:2025年,港城大是否计划加强对大湾区初创企业的扶持,并扩大与内地市场的联动? 梅彦昌:是的,我们已设立港城大创新学院,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学院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及行业专业人士,重点教授如何创建高科技初创企业,尤其是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硬科技公司。帮助初创企业从创意阶段逐步发展为成熟的科技公司。 此外,港城大(东莞)的设立,也将成为港城大与内地企业及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的平台,助力大湾区创新生态建设。港城大(东莞)的设立,为我们深化与内地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助力大湾区创新生态建设。港城大(东莞)已于2024年正式开学,重点布局智能制造、数据科学等学科。我们计划进一步向大湾区倾斜创业资源,例如在南沙设实习基地,并与深圳、广州的科技园区联动,帮助初创企业更好地对接资本、市场及产业链。未来,我们希望利用港城大(东莞)的地理优势,让更多内地人才在本土接受培训,而专利及科研支持则继续主力由港城大提供。 主持人:您认为创业教育应如何设计,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梅彦昌:创业教育的核心不只是课堂学习,而是实践。在港城大,我们不仅提供创业课程,还让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直接创办自己的公司。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通过过程获得经验。为此,学校设计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包含跨学科课程和实践导向课程,帮助学生从创意到实践再到创业的全过程。此外,采用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学校还与国际顶尖大学和企业合作,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业人才。我们的目标是每年培养数百名具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十年后,便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创新生态圈。 主持人:许多国内外高校也推出了创新创业课程,如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港城大的MSVC课程有何独特之处? 梅彦昌:港城大的MSVC课程不仅是一门学术课程,而是一个完整的创业实践项目。学生不仅学习创业知识,还必须在校期间创立自己的公司,并接受实战训练。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创办类似课程时,申请者远超招生名额,证明市场需求巨大。如今,港城大的MSVC课程同样受到欢迎,MSVC课程依托我们学校的HK Tech 300计划,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支持,包括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等。课程还强调跨学科和跨文化背景,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并从产业化角度出发,培养科研转化和商品化能力。此外,通过GRIT综合研究课程,学生将参与一系列创业活动,最终完成可落地的商业计划书。特别是在港城大(东莞),我们计划进一步推广这一模式。 科研与产业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落地 主持人:在科研领域,您认为高校应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特别是推动深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实际应用? 梅彦昌: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产业创新的推动者。港城大长期以来与剑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并与企业深度联动,推动研究成果的快速落地。我们注重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路径,确保科技创新能真正为社会带来价值。为此,我们已建立多个跨学科科研机构,汇聚学界与业界资源,助力创新技术的应用落地。例如,香港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院推动AI在科学研究中的深度应用,数码医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和京东健康等企业合作,开发AI医疗解决方案,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此外,港城大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与华润科技合作的新材料项目成功将实验室成果应用于可再生能源设备生产;与医渡科技携手开发医疗AI产品,推动智能医疗技术的产业化。学校还在广州南沙设立了实习创业基地,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为社会提供了切实的科技创新成果。 全球视野:提升香港作为国际教育中心的吸引力 主持人:作为全球最国际化的大学之一,港城大如何吸引全球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梅彦昌:我这样开始说吧,英文中“大学”是“university”,里面有个“universe”,意思是“宇宙性”“国际性”,这就意味着教育不应局限于本地,而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性。港城大一直秉承这一理念,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教育环境。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全球的排名不断攀升,连续两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大学之一。这并非偶然,而是我们始终坚持国际化战略的成果,我们的目标是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全球化的教育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迎接未来。 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国际化环境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希望通过香港了解中国市场,而港城大恰好是一个理想的跳板。我们已与哈萨克斯坦政府达成协议,每年接收200多名学生,同时,来自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多。通过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我们不仅提升了香港的吸引力,还将教育的国际化扩展至全球,尤其是大湾区的合作,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主持人:在“留学香港”品牌建设方面,港城大做了哪些努力?未来还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 梅彦昌:当我介绍港城大时,我常说:“来到港城大,就等于走向世界。”对于内地学生而言,选择来到大湾区,不仅是进入香港,而是融入一个全球化的学术网络。港城大正是这样的一个国际化平台,通过与海外高校的交换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全球化的教育模式,拓展国际视野。这种直接从香港通往世界的机会,尤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显得更加珍贵和便捷。加之香港的英语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更自然地融入国际学术交流。 此外,打造“留学香港”品牌不仅仅是吸引国际学生,更要确保他们在香港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为了应对住宿紧张的问题,我们正在积极增加学生宿舍。同时,我们自2023年起推出了“杰出客座教授计划”,邀请了5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与师生共同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了与世界顶尖学者交流的机会,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港城大还积极参与特区政府组织的海外推广活动,展示香港的教育优势和“留学香港”品牌的魅力,进一步吸引来自全球的学生。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与科研合作 主持人:港城大如何通过教育、科研和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更大影响力? 梅彦昌:港城大不仅肩负大学发展的责任,也积极融入香港乃至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重要的合作方向,目前已在哈萨克斯坦设立学院,提供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并正与土耳其、匈牙利等国洽谈合作,吸引当地学生来港学习,同时培养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高端科技人才。这些合作不仅促进学术交流,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人才支持。 此外,港城大携手全球顶尖高校,深化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例如,我们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拓展科学与工程领域合作,探讨双联学位课程,并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共建材料科学创新研究院,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的新材料技术应用。同时,我们也在印尼、哈萨克斯坦、南非等地布局合作项目,涵盖农业科技、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助力区域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港城大的国际影响力。 港城大的未来愿景 国际化与创新创业并行 主持人: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定义今年的香港城市大学,您希望是什么? 梅彦昌:港城大的发展核心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国际化与创新创业。国际化不仅对我们的学生至关重要,也对香港乃至内地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如果香港的大学缺乏国际视野,其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始终致力于拓展全球合作,吸引优秀人才,推动跨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是未来经济的核心动力。研究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造福社会。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关乎就业机会,更关乎能否提供充满潜力的发展环境,让年轻人不仅找到工作,更能创造新的机会。因此,港城大不仅要培养研究人才,更要推动创新创业,为全球未来经济贡献力量。 主持人:作为教育家,您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是什么? 梅彦昌: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过去,像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先吸引了优秀人才,随后才吸引企业聚集。而在深圳,这个模式被颠覆了——是产业集聚在先,然后再吸引高校落地。因此,在今天的时代,大学不能再仅仅等待企业上门,而是要主动走向企业,融入产业生态。 港城大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调整发展模式,我们强调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学生不仅从事学术研究,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与产业紧密结合。理想的研究模式应当是“学术—产业—政策”的三角合作,不仅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也能加速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这种模式能让大学的创新能力更快地发挥作用,真正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节奏。 主持人:您曾提到“教育投资是对未来的投资”。您希望为港城大或者是香港的高等教育带来什么呢? 梅彦昌:每个城市和国家在教育和研究上的投入都非常昂贵,但如果不投资,代价会更大。因为这意味着失去机会,尤其是年轻人发展的机会。因此,许多国际化城市不仅建设大学来提供教育,还要推动研究和技术创新。 我希望港城大在未来十年能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年轻人不仅敢于创新,更有能力创办初创企业,形成一个千人规模的创业生态。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与海外大学的合作,建立一条“高速通道”,连接香港与世界,再从香港辐射至内地。尽管在政治环境上可能存在挑战,但如果香港的大学能够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其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创造更大的价值。 主持人:感谢梅校长的精彩分享!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创新生态构建,到MSVC课程的创业实践模式,从“一带一路”沿线的教育合作,到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变革,我们深刻感受到港城大在全球化和创新创业方面的前瞻布局。期待港城大在未来继续引领高等教育变革,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梅彦昌:谢谢! Related News Supply chains, AI, space econom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lecture at CityUHK (D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ongguan)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of Declaring a Home Major and Change of the Home Major (Trial) Three CityUHK (DG) professors listed in highly cited mainland scholars Beyond classrooms CityUHK (DG) students eligible to apply for Hong Kong inter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