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 Home / University NewsCenter / 段宝岩院士:科学的世界是由一群“傻子”创造的 段宝岩院士:科学的世界是由一群“傻子”创造的 25 Sep 2025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长段宝岩教授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天眼FAST 500m大射电望远镜及应用》的“思政第一课”,展现中国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坚持自主创新的精神风貌,鼓励青年学子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讲座由副校长李娟教授主持。 “思政第一课”是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旨在将价值引领融入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段院士以我国自主建造、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其科学目标、创新设计、技术突破及重大应用价值。该设施不仅是天文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更成为激励青年一代投身科学、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教材。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围绕创新思维、科研方法、个人成长等话题踊跃提问,段院士结合“中国天眼”的研发经历及自身科研实践,为同学们耐心解答。他鼓励青年学子夯实学科基础、保持好奇之心,既要胸怀大志、“仰望星空”,也要培养“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01 “关键还是要‘脚踏实地’” Q: 您在进行“中国天眼”这类重大科研项目时,最初是怎样获得创新灵感的?又是如何实现那些创新性突破的? 段宝岩: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想得那么远,最开始那叫做“仰望星空”。1994年,我从英国留学回来时,正好国家提出要建设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说到底,也是因为国家强盛了,我才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大事之中。 关键还是要“脚踏实地”。我的导师叶尚辉教授是天线领域的专家,几十年一直在做该领域研究,我作为学生与助手,自然受益,大量天线、射电望远镜的图像就存放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当时提出巨型射电望远镜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时,也没去想未来会怎么样。所以说,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先把当前的事干好。 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课程学好,并保持一颗好奇心,这就够了。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遇到实际问题时,好奇心会给你一个动力,这些积累也自然用上了。 02 “拆解复杂的大学问” Q: 在您这么多年科研生涯中,最困难的是哪一部分?您是如何解决的? 段宝岩:我认为最难的是“从物理思路到数学表达”的过程。其实咱们做理工科研究的,常常都是卡在数学上。做研究通常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理上说清楚,物理上是怎么回事?我想干啥事?我想用什么思路去干成这件事?二是数学表达,关键是把这种物理思路转化为数学模型,你得写出漂亮、准确的数学方程,去拆解一个复杂的大学问,否则就不是科学。三是上升为理念,提出一个领域或一类问题都能遵循的设计准则。 我写博士论文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一个数学模型反复推演都出不来,很煎熬、这时除自己继续苦思冥想外,主动找数学、物理专业的同事讨论。虽然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解决,但交流过程中思路会打开,得到很多启发。所以,跨学科交流非常重要。 03 “科学的世界是由一群‘傻子’创造的” Q: 您在学生时代是否也曾对专业方向感到迷茫?又是如何坚持的?当您遇到一些看似不可能攻坚的困难时,如何保持自己的驱动力? 段宝岩:我是1977年参加的高考,1978年3月进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电子机械专业学习的。按照那时的规定,读完高中,需劳动锻炼两年以上才有可能上大学。等到大学入学,我已经二十多岁了,确实是如饥苦读、似渴求知。我所学的专业在“西电”是“少数民族”,属于边缘学科,当时还有一位同学因不喜欢专业退学了,说实话,我在大学刚入学的时候确实也茫然过,但当时没有这个“胆量”,只是感觉要面对现实、稳定情绪。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这个专业的价值,它涵盖机械、结构、电磁场、微波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培养的是多学科综合交叉型人才,知识既专深又宽广。所以,当存在迷茫、情绪波动时,重要的是要有定力、能坚持下去。 第二个问题,面对困难,我认为要有“傻子精神”——别总计较得失,先埋头苦干。我们做研究,肯定要吃苦。现在的学生有时容易畏难,见到硬骨头就绕道走、往后退,这样很难取得突破。科学的世界是由一群“傻子”创造的,先不问有什么利益,也不管有没有人做过,问这干啥?先干,干就是了,而且最终一定要把事情干成。要有攻城拔寨的勇气和自信,这很关键。 04 “三点思考与希望” Q: 请问您对我们学生有什么期许吗? 段宝岩:我希望大家要有“低头做五年规划,抬头看十年发展,走起路来奔向五十年前程”的眼光和视野,只空谈没用,最重要的是把当前的事做好,保持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保证睡眠、坚持锻炼——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想分享三点思考与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做好两个转变。对于本科生,要实现从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转变,以及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对研究生而言,要从接受知识转向创造知识、应用知识。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是全新的起点——环境、生活方式、学习目标、人际圈和知识结构都在发生很大变化。这不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次质的飞跃。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中学阶段是伏案学习,大学里则要站起来四面瞭望。”大学不是高中的简单延长,研究生也不是本科的五年级、六年级,而是立志立业的“学徒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需要充实知识、锤炼能力、提升素质,也要促进思想成长、心智成熟和体魄强健。只有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这一转变。关键在于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勇于动手,培养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目标远大,做好人生规划。 第二,打牢知识基础。本科阶段在学习方法和自律上比高中要求更高;研究生阶段则重在创造与应用知识。它始于确立方向、掌握方法,重在反复实验、科学论证,归于深化提炼、孕育成果。无论是哪一个阶段,扎实的基础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这是你们作为理工科学生的看家本领。若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物理学家的科研之路也走不远;工程师要是缺少了深厚的数学、物理基础,也悟不透工程当中的基础问题。此外,说到基础,不仅仅指“数理化”,更涵盖发现、挖掘和破解科学难题的能力,这才是工程科技自主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提升学术品味,做有品位的研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品德,也要培育学生探索科学真理、科技报国的能力,还要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完美的品格,以及独特的学术品位。 Related New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ongguan) launches Opening Convocation Ceremony 2025 CityUHK (DG) welcomes its 2025 cohort with growing global appeal GDST, CityUHK and CityUHK (Dongguan) sign Work Plan to deepen tech development bond CityUHK is ranked 2nd in Hong Kong in the ShanghaiRanking’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nd is one of only two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global top 100 CityUHK (DG) join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University Alliance, deepening regional education-technology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