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入学不分专业!这所大学这样培养创新人才 入学不分专业!这所大学这样培养创新人才 2025年5月7日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推行“入学不分专业”的创新培养模式,以充足的探索期打破专业认知壁垒,用通识教育筑基、产业实践引路、国际视野拓界,让学生实现“以兴趣锚定未来”。 2025年4月27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举行全校选专业大会,大一本科生聆听教授们介绍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行业讯息,与教授面对面交流探讨兴趣方向。 “大一再选”: 让兴趣引领未来 与传统高校入学即定专业的模式不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实行大类培养模式,为新生提供一年的“探索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拥有更弹性的发展空间。 通过全校性的通识课程、跨学科讲座及实践项目,学生在大一期间深入了解本科前沿专业的核心内容与发展前景,根据自身兴趣,综合考量选择专业。第二学年A学期和B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发布后,共有两次转专业机会,按学校既定程序和条件申请。港城大(东莞)还为优秀学生提供保硕和保博的贯通式培养方式。 大一的吴欣悦同学表示,学校的举措让她更深入地了解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也进一步坚定了未来的学习方向。“其实在入学之前,我原本打算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经过一年的探索后,我发现自己对硬件领域的兴趣更为浓厚,因此决定选择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国际化师资+创新课程: 为选择赋能 “在选专业分享会上,我们可以和行业里面的教授们面对面、一对一交流,他们给了我很多别人给不到的专业见解,并且这里的好教授非常多。”大一学生王俊宇提到。 为支持学生的专业探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构建了国际化的教学体系。目前,80%的师资直接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同时按照港城大的学术标准聘请全球精英,全英文授课环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培养了跨文化视野。 本科生张同学说:“在交流的时候,教授会详尽地介绍专业,也会协助我规划将来就业或者升学的成长路径。如果聊下来发现意愿并不在这个专业上,他们仍然会帮我寻找更适合的发展方向。” 港城莞第一年的课程旨在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逐渐摸索出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专业,以创新灵活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共享学习经验,促进合作交流,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产学研联动: 让专业选择更“接地气”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注重产学研联动,为学生提供前往腾讯、vivo、美的等企业参访的机会,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中国移动、宏川集团、华为、苹果等20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举办产学研分享会让学生直面产业需求,此外,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选择与企业进行初创项目。 吴欣悦同学补充说:“学科实践活动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走进企业和实验室,更直接地感受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带我们参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则组织我们走进比亚迪,学习专业知识在企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种“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大一选专业时更关注行业趋势与个人价值的结合。 五一招生宣讲: 考生踊跃参加 五一假期,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举行线上线下招生说明会,与家长和考生深度交流,吸引超过4.5万人次参与。 港城大(东莞)副校长李娟教授介绍,香港城市大学2024年和2025年连续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榜首,并在QS 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第62位、亚洲大学排名第10位,体现港城大在学术和国际化的卓越成就。位于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引入港城大学术标准实现“两校一质”,在借鉴港城大优势学科、国际联系和师资的基础上,强化两校在学科领域内相互支撑、深度互动,满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并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李娟教授说,港城大(东莞)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互动性与创新性,通过学业成绩、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实践活动、社区参与等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就业力,帮助学生为可持续的终身职业和未来做好准备。 2025年,港城大(东莞)开设智能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4个本科专业,并面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国家招生;目前开设7个研究生专业,包括电脑科学、电子资讯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工程及纳米科技、工程管理学、商务资讯系统、数据科学。 相关资讯 朋辈互助 | 原来大学的“隐藏学分”在这里 以赛促创,打造莞港协同创新“强磁场” 凝八方力量,成教育大业 |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 全球最国际化大学基因!这所新大学,加速冲刺 港城莞杰出讲座 | Top学术盛宴一键回顾